- 內豐村:
前言:
本村位於內門村的南方,光興村的東方,東埔村的西方,東隔二層行溪與東埔村相鄰,西、南隔鴨母寮溝與光興村相鄰,北隔豬灶溝與內門村相鄰,村內一片平原,是內門地區農產物最豐碩的地方,於台灣光復後(民國三十九年)行政區劃為內豐村,全村面積34、200平方公里,轄分十五鄰。人口男848人,女761人,合計1、609人。
轄內莊名源由及位置簡介:
十三甲:
位於本村南隅的一片平原,於日據時代丈測土地,結果地積十三甲多一些,因此被稱為十三甲。
瓦寮:
位於本村的西南方,台三公路西側。於清時有先民在此築窯燒瓦,工人就在這裡搭建工寮居住,因而稱為瓦寮,後來此地轉讓給李姓及龔姓的人家,故亦稱瓦寮李或瓦寮龔厝。
會社:
位於本村東南方,十三甲南方,在日據時代鎮尾會社(現旗山糖廠)在此設內門辦事處,當時人稱糖廠為會社,故將此地命名為會社。
檨子腳:
位於本村的東南方,會社的南方,二層行溪的西岸的台地平原,在清時此地有一樓大芒果樹,因而稱為檨子腳。
大份田:
位於本村西方,隔鴨母寮溝與鴨母寮相鄰,瓦寮的北方,是一條長形台地平原,在曰據時代文書土地時為一大筆土地,因而稱為大份田。
竹圍仔:
位於本村的西北方,清時先民在此定居,將其住宅四周植以刺竹,以防止士匪搶劫,因而稱為竹圍子。內門鄉的竹圍仔有三 處境觀亭、內門、溝坪各有一處。
※
本網站全部圖文及內容均屬「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」版權所有,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及連結 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