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永富村:
前言:
本村位於溝坪地區的東南方,東、南鄰旗山鎮,西隔東埔山鄰石坑、東埔村,北鄰永吉村,民國三十九年行政區域劃分為永富村。全村面積76、500平方公里,轄分十二鄰。人口男762人,女633人,合計1、395人。
轄內莊名源由及位置簡介:
大埔尾:
位於本村的南方,為口隘溪中游(即溝坪溪下游)。是南北狹長平原的南端,清時先民通常以北為頭,南方為尾,故將大埔平原稱為大埔尾。
大埔:
位於永富村的南方,大埔尾的北方,大埔平原的中央,清時先民視這片谷地平原非常的廣大,四面稱為大埔。
紅土崎:
位於本村的中部,大埔的北方,從大埔平原到此階梯而升的斜坡,四周都是火山岩風化的紅土,因此清之先民視紅土的斜坡叫紅土崎。
萊仔坑:
位於本村的西北方,紅土崎的北方。兩側皆出,中間是谷地平原,清初年間,此處遍地都是澀梨。(其果實圓如手拇指大)。於是清吏登錄地名時寫萊仔坑,因此得名。
白樹林:
位於本村的西北方,萊仔坑的北方,清初時先民到此地墾荒時,其山谷及丘陵地,一片都是白樹(樹名),因而稱為白樹林,民國五十九年改稱寶林。
埔頂:
位於永富村的西北方,白樹林的北方,景義國小北側的台地平原,清時先民視此平原高於南側的平原因而稱為埔頂。
浸水寮:
位於永富村的西北方,溝坪溪的西側,溝坪溪在此曲折轉彎,水流緩慢,在河床呈半島狀的台地上。清時有郭姓先民在此搭建一本屋,每逢下雨,河水就淹上木屋,但此屋始終沒有被水沖走,因而稱為浸水寮。民國五十九年更名為龍山。
※
本網站全部圖文及內容均屬「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」版權所有,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及連結 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