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亭村:
前言:
本村位於二層行溪西岸,東與東埔村、內南村隔二層行溪面相鄰,西南與瑞山村隔二層行溪而相鄰,西隔尾厝與中埔相鄰,北隔烏山坑河與光興村相鄰,全村面積34、000平方公里,轄分十六鄰。人口男1、243人,女1、080人,合計2、323人。
轄內莊名源由及位置簡介:
觀亭:
位於觀亭村中央的平原上,七星洋南方,三百多年前郭姓祖 先來台時,從大陸奉請觀音菩薩神像定居於番子路,由於神威顯赫,保佑鄰近的生靈,因而香火鼎盛,鄉人感其靈異,乃倡議籌建廟 宇,於康熙十年完成,因而稱為觀音亭,台灣光復後改為觀亭。
七星洋:
位於觀亭北方,東隔二仁溪與東埔村的長林相對,西隔台三公路與中埔頭相鄰,北隔烏山坑河與菜公坑相對。原有七堆士墩散布於該地平原上,因而得名。
蔗園頭:
位於七星洋北方,觀亭村的東北角,日據時代在七星洋廣植甘蔗,故在甘蔗園的北端稱為蔗園頭。
中埔頭:
位於七星洋東方,觀亭村的西北角,北隔烏山坑與光興村菜公坑相對,清初年間先民視中埔平原以北為開始,南方為終止,因而命名為中埔頭。
田中央:
位於觀亭西北方,七星洋的西方,觀亭村的中西方,現在內門國中前的一片田地,因其四周皆為田地,故而為之為田中央。
番子路:
位於觀亭中南隅,觀亭通往埔尾的路,在清初時住於馬頭山下番子埔的番人(馬來人)經常來觀亭、中埔一帶搶劫,他們每次來搶劫都經過此路,因此先民就將此路命名為番子路。
內厝:
位於觀亭的東鄰,觀亭村的東方,在清朝時代李姓先民在此建一棟龐大的府第,由於四周是零散的小屋,高大的宅第恰居其中,因而稱之為內厝。
營盤:
位於內厝的東鄰,觀亭村的東方,是清朝時屯兵戌守清兵紮營盤踞之地,而稱為營盤。
祖厝:
位於觀亭的南方,觀亭村中南隅,清初年間郭姓先民,從大陸福建省德化縣奉請觀音菩薩神像渡海來台,定居於此地,由於觀音亭菩薩神靈顯赫,保佑全鄉生靈,乃另建廟宇以供眾人朝拜,而郭姓的宗厝即成為觀音菩薩的祖厝,因此得名。
竹圍仔:
位於觀亭村的西南隅,與中埔村相鄰,在清時士匪猖獗,蕭姓先民畏懼士匪搶劫,於其住宅的四周廣植竹林為籬,因而得名。
瓦寮:
位於觀亭村的南方,在祖厝與埔尾的中間,此地土質屬黏土,製瓦的上等質料,在日據時代就有人在此燒瓦,搭工寮以供工人休息及居住,因而得名。
埔尾:
位於觀亭村的南端,是中埔平原的末端,瓦寮的南方,隔二層行溪與瑞山村的下埔尾相對。因平原的北端稱「埔頭」,平原的南方稱「埔尾」。清先民稱平原為「埔」,故埔尾因而得名。
※
本網站全部圖文及內容均屬「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」版權所有,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及連結
※